黃亞東、蘇志堅課題組發表重編程細胞治療男性性腺機能減退疾病的重要成果
2017-11
文章來自:admin 閱讀次數:1594
雄激素缺乏會造成男性外生殖器畸形、第一和第二性征的發育遲緩、少精無精子症及性功能障礙等疾病,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殖健康。近年來,由于先天性疾病、環境污染、工作壓力日益增大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原因導緻的睾丸間質細胞功能障礙,進而誘發的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并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臨床上,男性性腺功能減退症最主要的診斷标準就是患者血清睾酮含量顯著降低。盡管化學合成的雄激素可用于進行替代治療,但長期使用容易導緻患者出現情緒不穩、肝功能損害、高血脂等症狀,并有誘發前列腺癌風險。
雄激素主要是由睾丸間質細胞合成和分泌的,這個過程受到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嚴密調控。課題組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學分析不同發育階段睾丸間質細胞的表達譜,篩選出11個可能調控睾丸間質細胞發育的關鍵轉錄因子。将這些轉錄因子分成不同的組合分别感染胚胎成纖維細胞。結果發現,隻需Dmrt1、Gata4和Nr5a1這3種轉錄因子即可将胚胎成纖維細胞直接轉分化為具雄激素合成功能的睾丸間質細胞,該過程是通過下調細胞基因組的甲基化水平而實現的。此外,這種轉錄因子組合同樣能誘導成年動物皮膚成纖維細胞發生重編程。将這些細胞移植到雄激素缺乏動物睾丸中1-4周後,動物血清睾酮含量恢複到正常水平。本研究可為日後利用個體化細胞治療男性不育和性功能低下等生殖系統疾病打下基礎。
這項研究成果在2017年1月在《Stem cell reports》(1區,IF:7.338)上發表,并獲得國内外包括新華社、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等多家權威媒體和機構進行報道。同時,論文也被Cell出版社列為當期的焦點論文。
黃亞東研究員、蘇志堅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生楊豔為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項目、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崗位計劃、廣東省産學研科技計劃、太阳集团app首页科研培育與創新基金等項目支持。
論文鍊接:http://www.cell.com/stem-cell-reports/fulltext/S2213-6711(16)30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