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教授課題組在《Small》發表腫瘤靶向化療與光療聯合治療的紅細胞膜僞裝納米載體研究成果
2018-11
文章來自:admin 閱讀次數:1406
癌症是世界範圍内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化療仍然是臨床癌症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療患者往往遭受化療藥物的嚴重副作用,而且由于治療方式單一,導緻治療效果不理想,影響了癌症患者的治愈滿意度。為了提高化學療法的安全性和療效,一個有效策略是将抗腫瘤藥物或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治療方式相結合,并通過納米載體遞送至腫瘤組織。然而又一個問題是納米載體在體内運輸往往會受到免疫清除的制約,很難被正常的生物交互認可,導緻藥物輸送障礙與效率降低,影響治療效果。那麼是否能将納米粒子僞裝成生物體系,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呢?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太阳集团1088vip生物醫學工程系薛巍教授團隊通過分離天然膜及囊泡化,利用 “自産自銷” 和 “免疫欺騙” 的思路,将小鼠自身的紅細胞膜作為僞裝的納米載體。首先我們設計紅細胞膜具備腫瘤靶向能力,并将負載了光敏試劑(吲哚菁綠)和二價鉑類化療藥物(二氯(1,2-環己二胺)鉑)的蛋白複合納米粒子擠壓到紅細胞膜内,來解決以上所述問題。這種天然細胞膜塗覆納米顆粒的仿生靶向遞送體系具備了紅細胞的長循環優勢,還能有效躲避免疫系統的識别與清除,RGD引入後實現了對特定組織和細胞靶向。在NIR照射下,仿生納米粒子被光照激發産生的單線态氧(1O2)和熱迅速破壞,引發紅細胞膜不穩定以及紅細胞膜中蛋白複合納米粒子(BPtI)的釋放,随着順鉑藥物的深度滲透和單線态氧的進一步增多,進而引發小鼠腫瘤的全部消融,而且有效地控制了小鼠腫瘤的肺轉移。
構建用于腫瘤靶向和化療/光療聯合治療的紅細胞膜僞裝納米載體系統示意圖
目前該研究成果以題為“Light-Triggered Biomimetic Nano-erythrocyte for Tumor-Targeted Lung Metastatic Combination Therapy of Malignant Melanoma”刊登在國際著名期刊《Small》(中科院JCR 1區,影響因子:9.598)。太阳集团app首页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生劉雯為第一作者、戴箭副研究員和薛巍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并申請發明專利一項:一種用于腫瘤聯合治療的光敏型細胞膜仿生的靶向納米藥物及其制備 (專利号:201810642330.9)。
該研究同時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1574148、21104097和31870943)、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4A030313152)、學校人才項目的資助。
論文鍊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mll.2018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