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瑜、李斌課題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和《Theranostics》發表腫瘤發生與轉移研究的重要發現
2020-12
文章來自: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1770
近期,我院何慶瑜、李斌課題組在腫瘤轉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于2020年11月在線發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1區,IF:13.49)。我院博士研究生胡會芳為論文第一作者,何慶瑜教授、李斌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食管癌是一種常見的無法有效控制的高發消化道惡性腫瘤,其五年生存率僅為15%左右。近年來對癌症的治療方法有了很大進步,但因其轉移特性易複發,難以根治。有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和腫瘤細胞轉移有密切的關系,或可以作為治療癌細胞轉移的手段,但目前對腫瘤轉移的機制尚不清楚,迫切需要深入的功能機制研究,并發展新的有效治療策略。
課題組通過比較不同轉移能力食管癌細胞的miRNA表達譜,首次發現miR-515-3p可抑制腫瘤轉移。結果表明:miR-515-3p通過與vimentin的CDS區域和MMP3的3’-UTR 區域直接結合來調控vimentin 和MMP3的表達,抑制EMT進程最終抑制食管癌轉移。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和甲基化特異性PCR也表明,在食管癌細胞和腫瘤組織中,miR-515-3p啟動子内CpG島顯著高甲基化,這可能是導緻miR-515-3p在食管癌中表達下調的主要原因。此外,根據miR-515-3p序列合成的oligonucleotide在裸鼠體内可顯著抑制食管癌細胞轉移,有望用作一種治療食管癌轉移的方法。
圖1. miR-515-3p抑制食管癌侵襲轉移的作用機制。
圖2. miR-515-3p oligonucleotide具有良好的腫瘤轉移治療潛力。
本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A05051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973339, 31770888, 81803551, 31570828, 81773085, 81672953)資助。
此外,課題組關于ARF1蛋白通過調控IQGAP1-ERK-Drp1通路影響線粒體分裂進而抑制腸癌發生發展、以及篩選出ARF1靶向藥物Azelastine(氮卓斯汀)的研究成果,也于2020年11月在Theranostics(1區,IF: 8.579)在線發表。
圖3. ARF1在腸癌中的功能機制研究及靶向藥物篩選。
論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0-00275-8
https://www.thno.org/ms/doc/1568/epub/48698c2.pdf
(太阳集团1088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