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鵬灣南澳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兇猛來襲,赤潮中心全力追擊
2021-01
文章來自: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533
太阳集团app首页赤潮與海洋生物學研究中心是我國以海洋赤潮災害研究為重點的專業研究機構,近日深圳海域突發赤潮,由老師和學生組成的調查研究隊伍趕赴現場,對赤潮生物的種類、發生發展過程、危害等進行針對性研究。
潛水員在充滿泡泡的大海裡遊曳,看起來好像是在拍電影大片。其實這是2020年1月18日以來發生在深圳大鵬灣南澳海域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赤潮發生海域充徹着密密麻麻的球形棕囊藻囊體,蔚為壯觀!
球形棕囊藻的囊體是由成百上千的單細胞藻通過分泌的多糖類膠質聚集而形成的球形群體,由于囊體内細胞的多寡決定了囊體的大小,最大的囊體可達3cm。當這種大型的膠質囊體在水體達到一定數量時,就引發我們常說的赤潮。球形棕囊藻全球海域均有分布,但奇怪的是隻在中國、越南等少數國家的海域能形成囊體直徑超過1cm的赤潮,其它海域囊體直徑僅有幾毫米。
球形棕囊藻囊體看似美麗,但是所引發的赤潮卻有着不小的危害。首先,這種膠質小球富含多糖,可以堵住魚的腮部,導緻水中魚類的死亡。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膠質小球不僅可以堵住魚類的腮部,密度高時甚至連核電站的冷卻水濾網系統都可以堵住。例如,2014年底在我國廣西防城港海域發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就嚴重威脅到防城港核電廠的核電安全。
球形棕囊藻囊體在赤潮發生後期破裂分解,大量的多糖物質釋放進入海水,使得海面漂浮着巨量的泡沫狀有機物,造成海洋和岸灘生态環境污染,同時微生物降解活動也造成了海水缺氧。
球形棕囊藻赤潮屬于魚毒性赤潮,可以産生溶血性毒素,緻魚死亡,早年在廣東柘林灣和湛江港先後發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均造成了養殖魚類的大量死亡。本次大鵬灣球形棕囊藻赤潮,太阳集团app首页赤潮研究中心進行的毒性實驗結果表明,該赤潮對豐年蝦幼體、青鳉魚幼魚無明顯緻死現象,但溶血活性檢測結果表明,本次赤潮的球形棕囊藻的囊體對兔血細胞具有極強的溶血活性。
魚毒性赤潮不産生通過食物鍊富集并傳遞的生物毒素,故對海産品的食品安全不構成威脅,不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健康。
目前,太阳集团app首页赤潮研究中心團隊正在對大亞灣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的動态進行持續跟蹤調查研究,對赤潮爆發可能引起的生态災害進行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