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闫道廣/鐘文彬課題組對腫瘤發生機制的突破性研究在頂級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Blood上連續發表
2022-02
文章來自: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1394
近日,我校太阳集团1088vip闫道廣/鐘文彬課題組在腫瘤發生機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Loss of miR-31-5p driv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eterioration and restoration eliminates leukemia stem cells"和"Oxysterol-binding protein-related protein 4L (ORP4L)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induction of T-cell leukemogenes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1 (HTLV-1)"分别被Science專業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血液學頂級期刊Blood發表。太阳集团app首页為這兩篇論文的唯一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
論文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發表
論文在Blood雜志發表
白血病(Leukemia)在兒科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中居第一位,它的緻死率在導緻兒童及35歲以下成年人死亡的惡性腫瘤中排首位。揭示它們的發病機制是臨床治愈這些疾病的關鍵。上述兩項研究分别從細胞能量代謝重構和磷脂代謝的新視角,闡明了正常造血幹細胞和正常T細胞如何惡性轉化并形成為髓性白血病和T細胞白血病,研究結果可能為臨床帶來新的治療概念和靶點。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的文章表明,相比于正常造血幹細胞(HSCs),微小RNA miR-31-5p在人類白血病幹細胞(LSCs)中表達丢失了。在HSCs中抑制miR-31-5p可促進其靶基因FIH的表達,從而抑制HIF-1α信号通路,導緻HSCs的能量代謝模式由糖酵解轉化為氧化磷酸化,進而增加了三羧酸循環中間代謝産物延胡索酸的豐度。延胡索酸的增加促進組蛋白的甲基化進而驅使HSCs向LSCs的惡性轉化,并在B-NDG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中引發類髓系白血病。随後,研究團隊構建了G7聚(胺)納米級樹突狀複合體包封的miR-31-5p mimic納米顆粒,在PDX動物模型中,聯合化療藥物Ara-C,該納米顆粒能有效清除白血病幹細胞并治愈部分疾病小鼠,顯示出顯著的抗白血病效果。籍此,編輯為本研究撰寫題為“Targeting transformation”的總結,認為這是治療人類髓系白血病非常有潛力的新手段。同時,新華社對該研究進行題為“Chinese scientists develop new potential therapy for leukemia”的英文報道。
miR-31-5p丢失導緻HSC惡性轉化,它的再恢複誘導LSCs死亡并治愈小鼠白血病
新華社對該研究進行報道
成人T細胞白血病(ATL)是由1型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1)感染引起的侵襲性T細胞惡性腫瘤,患者中位生存期僅為2至6個月,并且目前臨床上沒有特異針對ATL的治療藥物。Blood的文章揭示一種重要的磷脂酰肌醇(PIPs)轉運蛋白ORP4L,在HTLV-1誘導的ATL發生中的關鍵作用及分子機理。在被HTLV-1感染的CD4+ T細胞中ORP4L被特異誘導表達,其調控細胞膜上PIPs的代謝,促進PI3K/AKT過度激活而誘導T細胞惡性轉化。在動物模型中,通過基因編輯手段敲除ORP4L可以完全阻止HTLV-1誘導的T細胞白血病的發生,顯示了ORP4L在這個病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提供了幹預HTLV-1感染人群向T細胞白血病發展和T細胞白血病新的治療靶點。
ORP4L在HTLV-1誘發的T細胞惡性轉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闫道廣/鐘文彬課題組近年來從脂質信号和能量代謝的角度出發,在腫瘤尤其是病毒相關腫瘤發生和腫瘤細胞生存的機制上做了一系列詳細研究:發現了一些有前景的治療靶點;發表了包括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2)、 Blood(2021)、Cell Reports (2019)、Nature Communications(2016)、Circulation Research (2016) 等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資金等的支持。
原文鍊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h2548